close

這張是中音單體的頻率響應圖,原廠公佈的分頻點即是單體的低頻截止點。

最近聽的心得,無絕對答案,純心得。

AR3原廠分頻點在1KHZ,不曉得有誰是調在這個位置聽的? 尤其無休無改還放在這個位置聽的,還真是.............................


這是小弟之前繪製的交越電路,以小弟目前的聆聽設置~Rs大約調在5歐姆,Rp約在10歐姆,Cm是24uF,照著公式算~中音的高通濾波截頻點大約在 844HZ。

只要手上有多的VR,大概都可以抓出來~只是大概喔!

VR上那根咬住鐵蓋和基座的鐵,於喇叭箱內看約成45度,手上有備品VR的話可拿在手上比對喇叭背面VR的旋轉軸位置。

Rp旋越大則截頻點越高,若是要到原廠公佈的1KHZ的話~則Rp要調在11~12歐姆之間,這還是當中音單體阻抗4歐姆還有Cm為24uF的時候!

若是以拆下的電容值去蓋算的話,小弟拆下的電容是36.9uF,Rp=10歐姆時截頻點為549HZ............Orz

原廠電容36.9uF的話,則Rp要調在13~14歐姆,得853HZ~1049HZ,就截頻點看電容值與Rp成正比。

這張圖是小弟大約調的位置(中音截頻點大約844HZ),雖然標示小弟是標到16歐姆,實際量測的值最大只有大約15毆姆多。

寫這些只是想整理一下聆聽心得,不然玩了一圈也不記得既己在玩啥,就分頻點來說要對照著原廠設定玩的話就是~1KZ,原廠電容普遍都是偏大的(還不確定受朝容值是否會偏大),聽著聽著大概都會把Rp調大,因為這樣比較好聽,但是Rp除了決定分頻點之外還會改變中音音量,Rp越大~截頻點越高~音量越大。

比較一下後,大概可以理解自己換完電容之後的聽感了,中音比較不搶,截頻點不論有無換電容都可調在相同截頻點,但是中音吃的電流就有差別了。

小弟弟還是認為不嫌麻煩的話,把電容換掉吧! 若是聽人聲的話,華語音樂人聲比樂器還強調,換完電容後調在1KHZ分頻點,相同的前級音量下,人聲質感不變~中下盤可沉穩厚實得多。

 

要不是前端器材還會換的話(前級想用管機),不然調到固定會聽的值後,其實把Rs和Rp換成固定的大瓦數電阻更好,只是那個值很可能都沒有作成標準阻值的大瓦數電阻~~~~~~~~Orz。

 

其實這兩顆中高音的VR,與其說是在調音量,不如說是在調阻抗和分頻交越點,說調音量實在是有些遷強,調過就聽得出來,與其說是音量大小的變化不如說是清晰和明暗的變化,因為人耳聽覺對指數型變化才敏感,而這個VR卻是線性的,也就是所謂的B Type,音量的改變要成指數型人耳聽到的才會呈現性改變,若是變化成線性除非你幾乎都是轉動距離超大否則是感覺不出來音量有變化的(原廠分音電容容值偏大造成越聽RP跟RS比例越調越懸殊也是這樣),但是雖然人耳聽不出來,不同大小的Rp卻會跟單體分食電流,也造成分頻點的改變。

這兩個VR,當成調分頻交越點比當成音量還貼切。

 

就如上圖的示意圖,VR調動可改變位準大小與截頻點位置,人耳對應的是指數的音量(位準)變化,當把位準取對數刻度(dB)表示後~根本只是調分頻點。

換個說法 :

對電路來說~調動VR是調位準大小(阻抗,單體動能),還有分頻點。

對人耳來說~調動VR只是調分頻點! (接受這個事實吧!人耳的聽覺比豬還糟糕!)。   (*註 )

所以調動VR聽起來有差80%都是分頻點在移動,不同的分頻點所造成的各單體於半功率點以下重疊的頻率範圍不同。

再配合AR原廠公佈的單體頻率響應圖 :

不管你怎麼調,交越電路的曲線要跟單體的響應曲線重疊的區域才有聲音,看著測試曲線大概知道為何AR使用一階的。

小弟繪出的分音器頻響圖只是理想上,實際上不會這麼平直,除非被動元件為[純]電感~[純]電容~[純]電阻,純粹是示意圖,不過比起單體的頻響圖,絕對平直的多。

 

高音的話,哈~老實說那個年代的高音單體真是...........

不過飽滿度卻是老高音的強項,AR3的中高音振膜是電木材質,以現代觀點觀之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以現代的材料技術,想要質輕堅硬的材質實在太容易了,看到AR3的高音振膜一定會頻頻搖頭,但是中了AR毒的(小弟就是)~沒藥醫就是沒藥醫,除非去買AR1(AR1的高音更少,要的是755A的音色)。

看看AR3的低音單體頻響(104&109紙盆),以30度那條曲線看,-3dB點就是拖過了1KHZ才往下掉,以量測的低音電感值計算,低音串聯的電感使訊號大約在1K27HZ處開始滾降,一直以來都覺得AR3定的分頻點蠻畸形的,可是又怎麼樣? 單體的特性就是這樣阿,誰叫AR3這顆低音可以延伸到1KHZ中頻段,有人說AR3的特色是深且沉的低音,又有人說是溫潤的中音,其實都是中音跟低音單體重疊的這個頻段才造成了AR3受人喜愛的音色,低音單體延伸至1K多補足了中頻的厚實度,不只AR這樣,很多早期的紙盆低音都有這個優點,大部份聽久了這種聲音再去聽到現代PP盆喇叭,都會覺得ㄊㄋㄋㄉ怎麼少了一段,再加上現代音響媒體的鼓吹,造成很多人對古董叭的誤解~以為都是濛濛的沒解析,其實是現代叭莫名奇妙的少一段中低頻厚度還當那突出的中上段為解析。

 

至於AR3還有AR3a的音色差異,有人覺得是磁鐵,有人覺得是振膜材質。

比較AR3和AR3a的不同是以初代AR3a為準,也就是低音單體與末代AR3為同版本的AR3a。

這張是AR3a低音的頻率響應圖,這張網路抓的原廠測試圖是初代AR3a的,AR3a的初代低音為109紙盆,就外觀上跟104就是只少了懸邊內側的一圈泡棉,但是由頻響圖看的話,-3dB點低到35HZ,而中頻則延伸到600HZ左右,比起AR3的低音~幾乎整個頻段左移。

有一點比較特殊的是~AR3a的低音頻響圖上有註解: measured in AR3a cabinet,表示是單體裝在箱上測得的,AR3的低音頻響圖則無此註解,所以若是此圖是109紙盆於AR3a箱體上的頻響測試圖的話,那就表示AR3的低音頻響圖可能是裸測? 好像不太可能,還有AR3a的低音頻響右側滾降是經過低音交越電路的,AR3a低音的交越電路變成二階的了,那顆150uF的大電容把較高頻都旁路掉了,二階也讓滾降斜率更傾斜。

 

這張是AR3a的中音單體頻響圖,頻寬大約是580HZ~5,6KHZ(30度),雖然已經改成粉磁鐵,振膜也縮小,但是頻響圖還真的比AR3漂亮得多了,看著頻響圖的左端上升斜率,難怪AR3a的中音分音電路使用多階(也可能此圖是包含交越電路測出的)。

中高音的話AR3和AR3a則是都標示 : measured on test baffle,是上測試帳板量測的,不是in cabinet,所以也不能推測有無過分音器,應當是上帳板裸測(沒過分音器)。

期實最好還是自己買一套測試軟硬體自己測,要裸要箱要分音器都可以。

 

這張是AR3a的高音單體頻響圖,這張更是比AR3的高音更漂亮,擴散角度也更好。

 

對沒聽過AR3跟AR3a的人來說,看圖挑喇叭是不實際的,但是對聽過的同好來說,卻可以看圖整理自己的聽感,各頻段的重疊範圍沒有AR3多,聽感上沒AR3那麼黏~乾淨得多,但是AR3個人比較喜歡,至於單體是否為鋁鎳鈷磁鐵~單體的設計上考慮的好像也不是單單磁路系統,撇開收藏價值的問題還有聲音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就成熟度來說,AR3a比較成熟。

反正老AR就是喜歡的當寶,不喜歡的當草,有被小弟弟或是小弟訂閱的另兩位AR前輩格子害到想要一親AR芳澤的,請考慮清楚,老AR不是那麼容易親近的古董叭,好不好推見仁見智,老化的部份要能自行處裡才是關鍵,但是處理起來也不是啥大學問~麻煩爾! 想入手的,不嫌麻煩的再出手,若是想要買來直接聽就要她出好聲~機率不高,最起碼也要處理可變電阻VR的氧化問題。

小瓦數管機的別玩,馬琴的MC30推不動喔(小弟弟只聽過MC30推),不是MC30不好,更不是AR不好,是他們不搭。

小瓦數管機就是要高效率叭來展現她的美,大食喇叭就要用石機餵(若是管機輸出瓦數高的話小弟不確定),搭錯了就是自己耍寶別怪人家。

*註 :

對數刻度~log scale,還可用來解釋為何有人覺得擴大機的瓦數不需要那麼大,從以往的聆聽經驗也確實20w~40w~100w~250w,就推出來的能量感或著聲音強度來說實無太大差別,瓦數或位準可測得到,但是人耳分辨大小聲要對數刻度才分得出來,20w和250w以dB表示也才差了10dB左右,瓦數越小的相差越小,所以瓦數大的都是垃圾?! 

才不是哩,這只是針對振幅(位準~功率)來說,會要大瓦數的擴大機是因為喇叭越來越難推,尤其是某特定頻段阻抗會急降的喇叭,這比阻抗變化線性但較低效率的喇叭還慘,AR算是集低效率與低阻抗(最低接近2歐姆)於一身,細節是由不同的頻率組合出來的,每個頻率又包含各自的基頻還有諧波成分,遇到阻抗急降的頻段的話,喇叭就會跟擴大機需討電流,擴大機瓦數太小的話可給不出來,那就會少了那部份的細節,這種喇叭就是要多浪費功率只為了要餵飽阻抗急降的那一段,不喜歡的話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去玩高效率或是阻抗較線性的喇叭,二是去搞電子分音。

amp250guy / Xuite日誌 / 回應(9) / 引用(1)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